百年水處理的“小廠故事” 下一個“小廠”能否在中國?

高俊明 24606
文章來源:中持股份    
  2019中持環保創新發展大會上,江蘇?。ㄒ伺d)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高嵩以《小廠故事》為題,介紹了水處理的百年歷程,也帶聽者感受了行業的光榮與夢想。下文為演講實錄,略有刪節。

  污水廠的建設和運營是我們的日常工作,已經是普通到再不能普通的事情,普通到我們難以察覺到它的偉大。2003年,美國工程院評選出20世紀最偉大的十項創舉,排水系統和污水處理廠系統位列其中,排在電氣化、汽車和飛機之后,而在互聯網和電子技術之前。

  可以說,沒有污水處理廠,就沒有真正意義的現代化城市。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水處理百年歷程中的幾個瞬間,吉光片羽,我們或許能夠感受到,這個行業的光榮與夢想。

 

  美國勞倫斯鎮的水處理站:死神之手被科學輕輕拂開

  1890年的美國,第一次工業革命進行的如火如荼,在馬薩諸塞州的勞倫斯鎮,快速流動的梅里馬克河驅動著工廠的織布機,為小鎮帶來迅速增加的財富和人口。

  伴隨繁榮而來的,是日益被污染的水源以及水中的傷寒病菌,肆虐歐洲的黑死病,現在也盤旋在小鎮的上空。這個幾萬人口的小鎮,當年就有近百人被傷寒奪取了生命。在當時的科技和醫療條件下,人們毫無辦法,只能寄希望于河流本身的自凈功能和調水工作,期待上帝的悲憫。

  

  但幸運的是,進入二十世紀,人類不但可以向上帝祈禱,也可以向科學求助;更幸運的是,在勞倫斯鎮的附近就有一個科學的城堡,就是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最幸運的是,大學中一位“不安分”的微生物學專家——塞奇威克教授,懷著科學的好奇和悲憫的情懷,愿意嘗試解決這個問題。

  通過當時的最新發明——顯微鏡和化學分析,他很快得出結論:傷寒來自于被污染的飲用水;經過實地調查,一條源自上游城市的小溪是罪魁禍首。他立刻推動政府在這條小溪修建了一個簡單的水處理站,并且和大學的兩位同事和一些工程師,組成了聯合研發小組。

  

  這個研究,一做就是三年。三年中,他們發現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發現砂濾池可以有效的隔離病菌,而產生這種作用的不是砂子本身,而是砂子表面的一層薄膜,這帶來了生物膜的發現;反洗產生的雜質很難沉降,投入明礬可以很好解決這個問題,而鑄鐵廠的廢鋼渣(FeCl3)也可以起到同樣效果。當然,如果投藥時,用船槳攪拌,效果就更好了。

  大家是否覺得這些發現是如此的熟悉?以至于聽完這個故事,我們走在水廠中,如果看到砂濾池,生物膜工藝,絮凝沉淀池,加藥裝置,攪拌器這些東西,甚至可以看到塞奇威克教授和他的同事們在向我們微笑。

 

  勞倫斯站建成三年后,人們驚喜地發現,整個城市的傷寒發病率降低了80%,城市上空的死神之手就這樣被輕輕推開。在勞倫斯站建成50年之后,兩位哈佛教授研究結果證明,美國的人均壽命1900年的47提高到了63歲,其中一半的貢獻都來自于水處理。

  塞奇威克教授被后世尊為現代公共衛生之父,而我們故事中所講的勞倫斯站,一個甚至無法估計起水量的小站,卻向社會發出了一個無比清晰的信息:修建污水廠,可以延年益壽。在水處理的光照下,更多的人群得以集聚,開展更復雜的協作,開創更偉大的文明。

  新加坡勿洛水廠:從缺水的焦慮到迎戰水危機的信心

  1965年的一個清晨,新加坡接到馬來西亞通知 “被獨立”了。在記者招待會上,時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沒有喜悅、只有淚水,流淚的原因很復雜,國力孱弱、強敵環伺,但我們猜測,這其中必然有水的原因,因為他接手的這個國家,是全世界最缺水的地方。

  1941年,占領馬來西亞的日軍,僅僅通過控制水源就讓英國人屈膝投降。缺水的陰影在這個國家上空揮之不去,即使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簽訂了百年的供水協議,但水的命脈掌握在別人手里。在建國的幾十年里,圍繞水,新加坡被困擾、被訛詐、被恐嚇,這是一種難以描述的焦慮。

 

  1971年,一個公用事業局(PUB)的普通工程師,我們只知道他姓楊,他在一份報告中寫道,新加坡要實現水資源方面的國家安全,污水回用是必由之路。我們不知道當時新加坡領導人看到這份報告的感受,但后來的歷史告訴我們,新加坡就是沿著這個方面堅定前行,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直到1998年,在新加坡勿洛,一座一萬噸的再生水生產線開始建設,使用以反滲透為核心的工藝路線處理污水廠二級出水。一批國際知名的企業和專家應邀進行論證和設計,幾家名不見經傳但后來成為巨無霸的企業負責學習建設,在此工作的工程師之前已經在當時最先進的美國的21世紀水廠實習兩年。

  勿洛水廠的出水經過長達一年的持續運行和超過兩萬五千次的水質檢測,被證明達到甚至優于飲用水標準。2002年,新加坡建國日,在李光耀流淚的37年后,時任總理吳作棟為民眾送上了這樣一份“大禮”并當眾一飲而盡,舉世聞名的Newater就此誕生,并開始蜚聲世界。

 

  勿洛,這個不起眼的、只有萬噸規模的小廠,用它的產品,不僅向新加坡國民傳達了自立的信心,也向社會傳遞了一個清晰的信號——污水處理廠可以成為城市的第二水源,解決未來城市的水資源危機,人類社會又多了一個有力的武器。

  每每品讀這兩個故事,我也在思考,為什么是他們?這樣兩個不起眼的小廠,承擔起指引未來的角色?時間原因,無法多做探討。我想,致力于解決重大問題的使命,多專業優秀人才的集聚協同、研發與生產并行、堅定的方向選擇,也許是他們成功的原因。

 

  下一個“小廠”,能否在中國?

  在此時眺望未來,雖然我們在水處理科技方面已經發展百年,但我們面臨的挑戰仍然有增無減。2015年,全球多個國家簽署了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其中,第6 項發展目標是——在 2030 年之前為全人類提供清潔的飲用水和衛生設施。

  這意味著自2015年開始,人類必須在未來 14 年內每天建造一個七十萬人口當量的污水處理廠。顯然,對全人類而言,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果我們繼續依賴 100 年前的技術,實現這個目標將相當困難。

  而且,現代國家,即使是在發達國家,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人們也似乎難以承受污水處理設施帶來的能量損失、資源消耗和鄰避效應 ,有人將現在的污水處理廠比喻成一個ICU的病人,靠呼吸機、營養液和藥物來維持生命,渾身散發著難聞的味道。

  

  百年水處理迎來了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口,歷史的突破和轉向已經開始醞釀。這樣的感覺似曾相識,似乎又一個“小廠”該出現了。

  

  未來的水廠會不會是這樣?這個時候一定會有一批人,會有一個廠,哪怕它規模不那么大,去承擔起這個使命,帶著我們繼續往前走,我想它一定會出現在中國,中國有這么大的市場空間,有這么好的人才儲備和這么好的科技實力,它應該去發生一些事情。

  

  我們相信,它應該出現在最有需要和應用空間的國家,應該出現在最富活力的土壤,應該承載更多對未來的想象,它應該是我們的污水處理概念廠。

  

  它也會出現在宜興。在宜興,它有全社會、全產業最活躍的土壤,它一定能夠擔負起全行業共同往前走的共識和目標,能夠承擔起所有行業的目標和夢想。

  

  這個《小廠的故事》剛剛開始書寫,它將帶來什么、改變什么、啟發什么、引領什么,我們尚無答案,但答案就在我們手里,在我們這個行業已然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手里。

  讓我們在此時,接過百年水處理科學與探索的火炬,并將它高高舉起。

標簽:水處理

發表評論

登錄后才能評論
无码精品国产AV在线观看网址,爽 快一点 深一点,免费AV精品Av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