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國際石油市場波動浮動極大,為減少石油行業成本投入,減產成為降低損失的重要方式。4月9日,石油輸出國組織將與俄羅斯、美國等國共同召開“歐佩克+”緊急會議,商討新一輪“減產計劃”。
自去年年底,國際原油價格逐漸降低,這讓國際原油市場受到嚴重沖擊。國際油價墜入冰點,一度逼近20美元/桶,不僅使產油國收入銳減,還導致美國金融市場“地震”,持續發生的“熔斷”讓美國金融領域遭遇嚴重損失。此外,近一個月,全球式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這使得一場石油價格戰使得本就因新冠肺炎疫情而脆弱不堪的產油國經濟雪上加霜。
由此,沙特阿拉伯宣布將于4月9日召開“歐佩克+”緊急會議,商討穩定國際原油市場措施。據悉,除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與俄羅斯之外,美國、加拿大、巴西和挪威等非歐佩克產油國也被邀請參會,共同商討新一輪“減產計劃”。據分析人士指出,低油價長期持續帶來的連鎖反應可能引發世界經濟衰退甚至大蕭條。在這一情景下,提振油價成為了產油國當前最為急迫的訴求。
在會議上三大產油國表態積極,但眾多市場分析人士指出,產油國達成新的減產協議難度較大。規模龐大的產量,想要在第一時間內有效減產,這相當于在供給側完全抹除美國或沙特的日產量。同時,俄羅斯方面當場拒絕減產,這也讓未來俄羅斯石油減產受到嚴重質疑。
據國際能源署預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目前國際原油市場每天供應過剩約在2500萬桶。這意味著即使產油國達成了每天1000萬桶的減產協議,也難以有效緩解當前供過于求的局面,油價持續低迷的根本原因沒有改變,新的減產協議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市場信心,但也難以扭轉油價低迷的長期走勢。
標簽:原油